武汉纺大云课堂向国际学生解读中国清明节

作者:李靓 时间:2021-04-02 点击数:

清明将至,江南早已是连日阴雨,烟雾迷蒙。4月1日,从武汉纺大图书馆九楼多功能教室看向窗外,新绿满园,池塘水涨,丝雨无边。室内,武汉纺大国际学院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失时机地向国际学生讲述中国节日文化之清明节。线下听课的有学校对外交流性质的学生社团“丝路花雨协会”的骨干成员、研二部分留学生、国际学院全体职工,线上听课的是2020级全体研一留学生。讲课的是国际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潘文星。

同往常一样,潘文星在介绍中国传统清明节之前用了一段话导入课堂:“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共同的价值,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正因为形式不一样,所以,这个世界的文化才显得异彩纷呈。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关注节日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英、脊梁,是什么养育了这些精英、脊梁?是优秀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重视自己的祖先,重视为国家作出牺牲、作出贡献的英雄,用前人的功绩来激励、薰陶、养育出优秀的后人。每个家庭都会重视自己的家庭建设和发展,为优秀的先祖而自豪,教育子孙。”

接着潘文星介绍了清明节的时间、内容、形式,清明节在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他说:“小时候,我以为这样的形式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后来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节日文化,终于理解了清明节文化的厚重,认识到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极好方式,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采取家祭、公祭等形式,感恩先人,缅怀先烈,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文明设计。”

他还向国际学生解读了清明节和中华民族祭祀文化中体现出的中国人的生命观和世界文化价值:

清明节,家家祭祖。其间,人们会感念祖先创业的艰难,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这对于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树立社会的道德标杆,培育良好的民风,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正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清明节,我们深切缅怀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为抵御外族入侵牺牲的先烈,永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尊、自强。

我们祭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统一观念,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反对一切分裂中华民族的图谋,激励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020年清明节,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的烈士和去世的同胞举行全国公祭,彰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中的仁爱传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情怀。

每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中国国家公祭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国际学生分享本民族的祭祀文化

                      现场演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这样的文化传承,深刻在中华民族骨子和血脉里,深烙在中华民族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正像这个季节的雨一样,有潜移默化、无声润物之功。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一号 邮政编码:430200 电话:(027)59367366 E-mail: iec@wtu.edu.cn